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队伍 | 学科科研 | 教务教学 | 研究生教育 | 党建之窗 | 学生工作 | 招生就业 | 水之源 | 综合治理 | 工程教育认证 | 网站导航 
 
  优势创新团队
 科研平台 
 学科联盟 
 优势创新团队 
 科研项目 
 学术交流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科研 > 优势创新团队
  优势创新团队

江西省生态水利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一、团队概况

2015年,校长金志农研究员领衔的“生态水利优势科技创新团队”被评选为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这是我校获得的第一个省科技厅科技创新团队。

目前,团队总人数24人,其中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9人,讲师11人;博士后3人,博士19人;核心成员8人。

团队主要研究内容以水循环、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关关系与交互作用为出发点,以大气降水、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等“四水”在自然-社会二元系统中转化和占用、消耗的关系为主线,针对江西省和鄱阳湖流域以至整个南方红壤丘陵山区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

江西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是依据江西省科技厅提出的立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平台建设为依托、以科技项目为支撑、以优秀科技人才为主体,旨在通过竞争淘汰机制,实行滚动培育扶持,加快推进科研创新团队发展,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科技人才支撑。

 

二、团队领军人才简介

姓名

金志农

性别

出生

年月

1963.02

(近期正面免冠二寸彩色照片)

政治

面貌

中共党员

籍贯

江西浮梁

民族

毕业学校

及专业

新加坡国立大学

学历

学位

双硕士

所在单位

南昌工程学院

从事专业

森林生态学

专业技术职称

研究员

行政职务

校长

联系电话

0791-88127988

电子信箱

znjin@nit.edu.cn

传真

0791-88127988

通讯地址及邮编

江西省南昌市天祥大道289

邮编:330099

主要学术和社会兼职

国际生态学会会员、中国生态学会理事、江西省生态学会理事长、江西省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西省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科技进步奖奖励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西省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林业厅林业经济高级顾问。

获得奖励和荣誉称号

 

    1999年获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10年、2011年先后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1项。省跨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批次人选。

主要业绩简述

 

首先提出生态三效合一的概念和观点,即:生态效益、生态效率和生态效用统一于生态效果。主持或骨干参加鄱阳湖综合科学考察和治理研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南方地区杨树纸浆与胶合板材优化栽培模式研究(林业部科技攻关项目)、江西省科技资源优势集成(省重点招投标项目)等省级以上重大、重点科技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经济学译著5部、生态学著作3部和计算机应用教材10余部,主译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类学术著作2部。获国家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各1项。

 

 

三、团队核心成员

 

性别

出生

年月

毕业院校

学位

职务

(职称)

研究方向及

在团队的作用

主要学术兼职

金志农

1963.02

南京林业大学生态学硕士

新加坡国立大学

公共政策硕士

校长

(研究员)

植被的生态水文效应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方向

(团队负责人及PI

江西省生态学会理事长、江西省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

彭友文

1964.08

河海大学

博士

院长

(教授)

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评估与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建设方向(PI

中国水利学会会员

桂发亮

1965.09

武汉大学

博士

处长

(教授)

基于水量水质的二元水循环耦合模型与生态调度方向(PI

赣鄱水利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江西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第一届评议组成员

 

1979.11

南昌大学

博士

教授

基于水量水质的二元水循环耦合模型与生态调度方向(骨干)

黄彬彬

1983.11

武汉大学

博士

副教授

基于水量水质的二元水循环耦合模型与生态调度方向(骨干)

鲁向晖

1976.10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博士

副教授

植被的生态水文效应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方向(骨干)

 

1978.07

南昌大学

副教授

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评估与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建设方向(骨干)

赵建民

1980.0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

讲师

植被的生态水文效应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方向(骨干)

 

四、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与预期成果

1、主要研究方向

本项目团队拟以水循环、生态系统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关关系与交互作用为出发点,以大气降水、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等“四水”在自然-社会二元系统中转化和占用、消耗的关系为主线,针对江西省和鄱阳湖流域以至整个南方红壤丘陵山区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以下方向的科学与技术问题进行研究。

(1)植被的生态水文效应与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植物抗逆性的生理生态基础;

不同植被类型的生态水文效应及影响因素和优化措施;

工矿地与城镇水土流失防控、植被恢复与土地整理技术;

流域水土保持效益监测评价与措施优化布置。

(2)基于水量水质的二元水循环耦合模型与生态调度

流域“四水”耦合与反馈过程模型;

基于水质水量的水资源生态调度;

水文水资源多元信息实时动态管理和决策系统。

(3)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评估与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建设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水利工程生态规划与调度;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技术。

2、目标与预期成果

针对江西省生态建设中与水有关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争取在植物逆境生理、林下土壤侵蚀机理、工矿和城市水土流失机理、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流域“四水”转化和人类活动-水文过程-生态环境的耦合及反馈模型、水文水资源信息系统,水利工程的生态规划与生态调度等方面做出理论上的贡献,建立较为完整的生态水利理论框架;在红壤区土壤增容扩蓄、林下生草间作、污染土地修复、硬质坡面绿化、坡面节水灌溉、水利工程生态施工和生态材料等领域研发出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并整合成若干治理模式,实现部分技术成果转化,呈现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打造生态水利学科的知识策源区、区域技术扩散区。预期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至少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40项(其中国家级6项),发表论文50篇,出版专著5部,申报专利5项。

 

 

版权所有:水利与生态工程学院 

地址:中国 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天祥大道289号(瑶湖校区)邮编:330099